English

从“备战备荒”到“贷款消费”

1999-09-06 来源:光明日报 周云龙 潘树青 史晓红 我有话说

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认为“寅吃卯粮”简直不可思议。据统计,中国城市居民中,迄今为止,只有5%的人向银行借过钱。许多年来,老百姓尤其是乡下的农民由于收入的限制,经济条件的制约,他们在生活消费上总是比经济收入慢一拍。

然而近两年来,富裕后的农民的消费观在市场大潮冲击下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“明天的钱今天花”,已成为一种新时尚。在江苏东台市农村,农民们消费信贷的势头似乎特别火:截至7月底,仅该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已向全市19500户农民发放消费贷款1.54亿元,比上年同期净增1.2亿元。

农民们贷款消费,钱都花在什么地方呢?有关人士介绍,大抵有五个方面:建房、教育、婚丧嫁娶,购置家用电器及购买保险。

建房消费,其实一直是农民们生活消费的“首选项目”。过去说“没有房子,讨不到娘子”,“房子”事关下一代;后来有人说,“日子过得强不强,走到门前先看房”,“房子”又成了农民经济实力的象征。在居高不下的建房热中,江苏省东台市委从农业现代化的高度,积极实施中心村战略,引导农民改善居住环境,提高生活质量,此举在全市引发了大规模的“旧村改造”热,目前已有2000多户乔迁中心村,市里计划年内8000户农民进驻中心村。

同样是“房子”,过去大抵是“草房、瓦房加走廊”,而现在许多农民“一步到位”,新建的都是“小洋房”,造价总在一二十万元。农民们尽管这些年富了,但要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,有时并不容易。东台市梁垛镇徐塘村四组唐俊林近两年一直在上海搞装潢,手头阔绰多了。今年4月,他便将自家3间瓦房拆了,准备“大兴土木”,可手头一时钱不凑手,他想到了信用社,从家中翻捡出存单,以存单作抵押,当即借回了2.5万元,手上很快“转”起来了。两个月过去了,小唐家那25万多元的别墅已鲜亮地矗立在村头,煞是引人注目。

在东台市农村,像唐俊林这样的农民,因为贷款而圆了“洋房梦”的,不计其数。梁垛镇一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,一下子就贷了10万元。

市信用联社信贷科负责人透露,建房贷款过去就有,只是数额小,仅有几百元,多至几千元,而现在大多数在5万元上下。与此同时,农民借钱投资未来——教育消费信贷也开始“浮出水面”,而且日渐红火。

去年,东台市头灶镇保丰村5组祝银珍的儿子,考取了无锡轻工业学院,家里早盼着儿子有这一天了。但祝银珍刚刚动过大手术,花去不少钱,家里钱紧着哩!咋办呢?祝银珍心里琢磨:自己大字不识几个,吃够了没文化的苦,可不能再不把孩子培养成才!家里人提议去贷款。信用社的同志急社员所急,在对她家经济情况和偿还能力进行调查之后,当即批准贷款2万元。

这种教育消费信贷其实早在东台市其他乡镇火了一把。据新曹乡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员介绍,每年9月份开学时节,农民们正好“青黄不接”,并没有经济收入,他们便设法通过贷款供子女上小学、读中学、进大学。信用社只要农民提供有效担保和录取通知书,便给予大力支持。不少乡镇信用社,在发放教育信贷方面,还给予政策上的倾斜。据介绍,新曹乡去年就发放各类教育消费信贷30多万元。

对此,农民们自有“高见”,他们认为教育消费信贷至少有两个好处,一是可以缓解家庭开支压力;二是可以教育孩子,相应增加一下学习的压力,同时激发他们的动力,因为在孩子心目中,学费、书费、生活费是贷款贷来的,如果不认真学,对得起父母吗?

从“备战备荒”,到“寅吃卯粮”,农民们的消费观着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